190亿美元——这是TikTok Shop在第三季度交出的总成绩单。

描述文字

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美国市场,并将时间拆解为三个月、13周、92天来看,这个数字背后所反映的现实,可能并不如表面那般光鲜。许多身处美区的TikTok Shop卖家,谈到这一业绩时,都不免流露出几分无奈。

具体来看,美区第三季度GMV落在40亿至45亿美元之间,尽管实现了125%的季度增长,但如果剥去所有修饰与褒奖,仅从结果出发——月均不到15亿美元,每周3亿多,每日4000余万美元——这样的数据看似亮眼,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除少数头部大卖之外,更多普通卖家并未真正感受到“赚钱效应”的到来。

本季度,平台从ADS向GMV MAX的投流系统升级,直接冲击了大量卖家的经营基本盘。一批又一批卖家面临“投入难见成效”的困境。如果说完全没结果,或许过于极端,但若还与ADS时期那样低门槛、易起量相比,显然已不现实。一旦流量投放失灵,转化又跟不上,许多卖家只能黯然退场。

即便是运营时间更长、底气更足的卖家,有能力持续钻研GMV MAX的玩法,但从结果倒推来看,当前阶段的流量与转化,更多仍依赖于达人合作板块。如果不是提前布局了达人绑定策略,这一轮变动恐怕也会让他们损失惨重。

而当流量端的一条腿受阻,所有压力便转移到达人这条“另一条腿”上,问题也随之集中爆发。

无论是通过BD还是自行接洽,达人合作已明显呈现“狼多肉少”的局面,竞争压力持续加剧。特别是对于没有稳定长期合作资源,或过往合作中配合度不高的卖家而言,眼看着达人报价水涨船高,自身议价能力持续减弱,内心难免憋屈。

这一困境也催生了另辟蹊径获取流量的方式:自拍内容与AI剪辑重新进入视野。自拍无疑是成本最低的路径,但如何模仿到位、做出地道的本地化内容,并非人人可及,其试错与学习成本并不低;而“重剪+AI重构”虽有一定灵活性,却需在关键帧、画面比例、真实感之间不断权衡——AI比例过高易被平台识别,太低则素材复用价值有限。反复纠结中,这条路径也走得并不轻松。

无奈之下,不少卖家最终选择借助大促节点降价冲量。这几乎成为许多人最后的选择。

然而今年以来,平台活动周期普遍拉长,商家普遍感到“又累又不赚钱”;消费者也在接连不断的营销噱头中渐趋麻木,对活动前的价格观望意愿降低。刚刚过去的秋季大促,更是给不少卖家敲响一记警钟。

若不是还有“黑五”这个全年最关键的增长节点撑着,许多卖家真不知该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第四季度。指望日常订单支撑利润?可今年以来,从关税政策到平台算法升级,诸多变动都在非活动期发生,平日“流的血”,本就指望大促回血。因此,面对黑五,再难也得咬牙顶上,全力抢单。

尽管如今谈及跨境、TikTok Shop,甚至“TikTok + 独立站”模式,都已成一场持久战,但只要是战斗,就总有关键一役。对今年而言,黑五就是那场决战。叹气与抱怨虽是常态,但既然走到这一步,就必须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劲儿使在这一刻——毕竟,消极换不来订单。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达秘
THE END
达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