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Shop 东南亚内容大洗牌!AI 视频爆单不靠 “堆量” 了,3 条新规砍低质,3 招破局不踩坑

描述文字

今年 7 月,TikTok Shop 的一个调整,悄悄改写了东南亚内容电商的玩法 —— 全站点下架手动广告功能,所有店铺的投放统一切换为 GMV Max。平台本想靠自动化投放提升流量转化效率,没成想却催生出一场 “内容数量内卷”:AB 融帧、批量混剪等黑科技泛滥,满屏都是 “长得一样” 的视频,用户划屏划得烦躁,店铺转化也跟着跳水。

眼看内容生态要 “变味”,TikTok Shop 果断出手,20 天内连砸三道 “监管铁规”:9 月 15 日剑指非原创内容、9 月 25 日严打重复低互动视频、10 月 3 日要求达人必须口头讲品。这不是零散调整,而是一套 “从内容生产到消费决策” 的全链路净化方案,直接宣告:AI 视频想爆单,靠 “多发” 没用了,拼 “质量” 的时代来了。

第一道红线:9.15 斩非原创,上千账号已栽跟头

9 月 15 日起,TikTok Shop 东南亚跨境站正式对 “非原创内容” 下狠手,违规的卖家不仅没流量,佣金都可能被冻结 —— 这不是吓唬人,新规落地头 10 天,每天就有上千个账号因 “低质非原创” 被收回电商权限。

平台把 “非原创” 的边界划得明明白白,这些操作现在碰就踩雷:

  • 剪别人的商品测评视频,只换个背景音乐,没加自己的解说;
  • 把影视片段去了水印就上传,哪怕插了自家商品链接;
  • 用合拍功能拍视频,全程只露脸不聊产品卖点;
  • 直播时换件衣服就开播,背景、展示的商品完全不变;
  • 照着别人的创意 1:1 模仿,连镜头角度、台词都不改。

其实平台的心思很明确:要把 “流量收割” 的卖家赶出去,倒逼大家做 “有价值的内容”。比如有个卖家居收纳的卖家,之前靠混剪别人的 “收纳前后对比” 视频出单,新规后视频全被限流,后来改成自己拍 “租房党用收纳盒省空间” 的真实场景,反而靠原创内容把单量拉了回来。

第二道红线:9.25 治 “重复低互动”,健康分低了直接封号

9 月 25 日,“史上最严视频监管” 上线,专门收拾 “靠堆视频骗流量” 的卖家。平台明确说,这几类视频要重点查:

  • 同一个商品拍 10 条视频,画面、解说几乎没差别;
  • 只对着商品拍特写,没场景、没使用体验,像 “商品说明书”;
  • 用机器人配音念卖点,机械又没感情;
  • 多账号发一模一样的内容,想靠 “人海战术” 占流量。

更狠的是 “健康分” 体系:每个账号初始 200 分,违规一次扣一次分 —— 低于 150 分,平台活动不让参加;低于 100 分,联盟营销功能可能被关;一旦跌到 0 分,账号直接封,之前的努力全白费。

有个做美妆的卖家就吃过亏:之前靠 10 个小号发同款口红试色视频,一天发 50 条,新规后所有小号健康分全跌破 100,连主账号都被连带限流,后来只能砍掉小号,专心做主账号的原创内容。

第三道红线:10.3 强制 “口头讲品”,纯文字叠加不行了

10 月 3 日起,达人推广商品不能再 “偷懒”—— 只在视频上叠文字介绍商品,会被下架甚至限流,必须靠 “真人口头讲解” 或 “实景展示” 做内容。

平台这么做,是为了让内容和商品更 “挂钩”。心理学数据早就证明:真人出镜解说比纯文字,能多让 30%-50% 的用户产生购买欲 —— 毕竟用户看视频,是想 “直观感受” 商品好不好用,而不是看一段 “滚动文字”。

比如卖便携榨汁杯的达人,之前只拍杯子特写,叠 “5 秒出汁” 的文字,新规后改成真人出镜:“早上赶时间,装半杯橙子,按一下就出汁,榨完直接当杯子带出门,不用洗”,结果视频完播率涨了 40%,出单量也跟着翻倍。

行业变天了:流量战过时,价值战才是生路

这三道新规落地,彻底改写了东南亚 TikTok Shop 的竞争逻辑 —— 以前是 “谁发得多,谁流量多”,现在是 “谁内容好,谁活得好”。

低质卖家要慌了

靠混剪、模板化生产的卖家,现在日子很难过:之前一天发 100 条 AI 视频还能出单,现在发 10 条可能都没曝光,曝光量断崖式下滑的不在少数。有卖家在社群里吐槽:“去年 AI 视频随便剪剪就爆,今年怎么发都没动静”,其实不是 AI 不行了,是平台不要 “低质量 AI 内容” 了。

优质卖家有机会了

反而那些愿意做原创的卖家,迎来了流量红利:比如拍真实使用场景、做深度测评的内容,现在能拿到更多算法推荐。而且平台也没封杀 AI—— 像刚出来的 Sora 2,能做更真实的场景化 AI 视频,只要用它做 “有故事、有细节” 的内容,照样能爆单。

想活下来?这 3 招必须落地

新规不是 “死路”,是 “筛选器”,想留在赛道上,这 3 个实操方法一定要做:

  1. 内容先 “做真”:真人出镜比 AI 堆特效管用

别再依赖 “纯 AI 生成 + 混剪”,组建小团队做 “真实内容”:

  • 开头 3 秒抓痛点:比如卖保温杯,开头拍 “冬天喝到凉咖啡,皱眉吐槽”,下一秒拿出保温杯倒热水,“这杯能保温 6 小时,现在喝还是热的”;
  • 多用 “体验式讲解”:比如卖收纳盒,不说 “能装东西”,说 “我租房的衣柜很小,用这个盒子装袜子,一层能当两层用,找的时候也不用翻来翻去”。
  1. 运营别 “贪多”:一个优质账号顶 10 个低质小号

别再搞 “多账号发同款内容”,把精力集中在 1-2 个主账号上:

  • 从不同角度拍商品:比如卖衬衫,拍 “办公室穿搭”“机洗测试”“面料特写”,每条内容有差异;
  • 借平台活动蹭流量:比如参加 TikTok Shop 的 “东南亚好物节”,结合活动主题做内容,能拿到额外曝光;
  • 看数据调方向:用平台工具看用户喜欢什么内容,比如发现 “测评类” 互动率高,就多拍测评。
  1. 合规别 “侥幸”:先搭 “政策预警”,再做内容

别等违规了才慌,先把合规防线搭好:

  • 不用 AB 融帧、批量混剪这些被明令禁止的工具;
  • 素材要自己拍,或者用有授权的素材,别随便扒别人的视频;
  • 专门有人盯平台政策,比如 TKFFF 会更新新规解读,别等被处罚了才知道规则变了。

别慌,东南亚还是蓝海

数据摆在这里:2025 年东南亚电商规模要冲 2340 亿美元,现在渗透率还很低 —— 每多 1% 的人用电商,就是几十亿美元的市场。平台这时候严管内容,不是要 “卡卖家脖子”,是要把 “只想赚快钱” 的低质玩家清出去,给认真做内容的人腾空间。

对卖家来说,现在不是 “怕新规”,而是 “抓机会”:主动适应 “拼质量” 的玩法,用真实、有价值的内容打动用户,反而能在东南亚这片蓝海里,拿到比以前更稳的流量和订单。毕竟,平台最终要的是 “用户愿意看、愿意买” 的内容,而这正是用心做内容的卖家的机会。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达秘
THE END
达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