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Shop 卖家注意:三只羊靠 “50 美元一条视频”,从东南亚卖到巴西,比砸百万流量还管用

描述文字
2023 年那场“月饼事件”,几乎让三只羊走到悬崖边。

品牌被罚 6900 万、直播停播、团队解散——放在任何一家 MCN 都可能是终局。

但一年后,这家公司悄悄组了一个 7 人小队,从零出发去东南亚。现在,新加坡直播间单场卖到类目第一,越南站积累超 2500 万销售额,准备打入巴西市场。

 

在出海潮涌动的当下,三只羊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早的一批,但它的路径,恰好击中了“中小品牌出海”的现实难题:

没有巨额投放,没有全球团队,怎么在陌生市场活下去?

 

01
三只羊没“复刻国内”,它是被逼出来的“土法出海”

 

过去两年,出海赛道的“教科书打法”大多由大厂定义:建仓、请达人、铺渠道、烧广告。

 

但三只羊的路径完全相反——从头到尾都像一个被打残后“重新学走路”的公司。

 

最开始,他们剪国内小杨哥直播的搞笑片段,加上越南语字幕丢上 TikTok。没预算、不投广告,就靠“老素材+本地语言”测试反应。

几乎没人看好这种“土味内容”,但它意外戳中了东南亚受众的笑点。短视频涨粉后,他们才开始找越南达人试播带货。

 

关键转折在这里:

他们意识到,“国内大主播那套人设,在东南亚不灵”。

于是他们停掉了国内团队远程控场,反而在越南当地招了 10 个员工,培训本地达人用方言、用小剧场的方式卖日用品。

 

比如卖洗洁精时,不讲“去污力强”,而是演夫妻拌嘴——“用这个就不吵架了”。

数据也验证了这点:有调研显示,62% 购买过三只羊产品的越南消费者,更信任“本地语言主播”的推荐。

 

这是一种极其“实用主义”的出海方式:

不讲宏大战略,只琢磨—当地人为什么会点下单

 

02
他们没复制国内那套“砸钱玩法”,而是学会了慢

 

过去两年,不少国内品牌出海的共同误区,是把国内那套“投头部达人 + 拼ROI”的打法照搬到海外。

 

但海外市场的关键变量是:

信任不是买来的,是被时间喂出来的。

 

三只羊后来在越南组了10个本地人小团队,培训他们做本地语言直播。

 

与其说是“本地化运营”,不如说是“重新做人”——让产品通过当地人的嘴、当地的语气,重新讲一遍。

 

这种打法成本低、启动慢,却能扎根。

 

有调研数据显示(TikTok越南电商白皮书2024),越南用户更倾向于信任“会说方言、生活化表达的主播”,而非纯带货型账号。

 

三只羊的销售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本地主播场均转化率高出国内剪辑号近1.6倍。

 

这说明,小品牌出海不是“复制国内爆款”,而是“重塑信任路径”。

 

这套打法,看似没什么“战略含量”,但它解决了两个真问题:

 

第一,现金流能活;

第二,本地信任度能起

 

03

不止三只羊:

现在能成的出海品牌,都在 “按当地人的规矩做事”

 

三只羊的路径,其实是当下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缩影:不再是 “把国内货卖到国外”,而是 “在别人的地盘上按别人的规矩做事”。

 

做飞行相机的 HOVERAir 去日本时,先查了当地法规 —— 日本规定 100 克以上的飞行器要考证,普通人嫌麻烦不愿买。它直接把产品改到 99 克,不用考证,上线当天就冲上了亚马逊 Best Seller。这事儿给做直播的卖家提了个醒:巴西那边的合规要求更细,比如《消费者保护法》明确规定,主播必须主动说明商品瑕疵、退换货期限,去年有个跨境卖家就因为没说清退换货规则,被投诉后罚了 20 万雷亚尔。

 

格力在巴西的打法更值得参考。它没一开始就建厂,而是先找本地经销商合作 —— 经销商知道巴西人喜欢 “制冷快、省电” 的空调,还能借现成的销售网络铺货。等摸透市场后,才在当地设厂,现在格力空调在巴西家庭的渗透率能排进前三。有做家电的卖家跟我算过账:“找本地经销商初期利润会少 10%,但能避开库存积压的风险,比自己盲目铺货强太多。”

 

就连比亚迪去泰国,也没只卖车。它带着 50 多家配套企业一起过去,在当地建电池厂、零件厂,既降低了运输成本,还帮泰国创造了不少就业岗位,政府也愿意给政策支持 —— 现在泰国电动车渗透率从 3 年前的 1% 涨到了 13%,90% 的市场份额都是中国品牌的。

 

这些案例背后其实是同一个逻辑:出海不是 “赚快钱”,而是 “长期过日子”。就像圈里一位做了 5 年跨境的老卖家说的:“你得知道当地人喜欢什么、怕什么、规矩是什么,不然再有钱也砸不出市场。”

 

04

给中小卖家的实在提醒:

别学大公司 “砸钱”,

先学 “小步试错”

 

三只羊的动作,给中小卖家提了三个最实在的方向,尤其是想做 TikTok Shop 的:

 

选品别贪多,先 “小批量测款”。

 

别一开始就铺几十上百个 SKU,就挑国内已经跑通的刚需品 —— 比如三只羊选的日用品、3C 配件,成本低、售后少。先拿 500-1000 件在 TikTok 小店试销,看哪个款的点击率、转化率高,再补库存。去年有个卖家居的卖家,在巴西试销一款折叠晾衣架,先拿了 800 件,没想到一周就卖完了,后续补货直接冲了 5000 件,没压过一次货。

 

做内容别 “迷信大达人”,低成本试错更靠谱。

 

三只羊初期没签过一个头部达人,都是剪国内切片 + 本地小达人配音,一条视频成本控制在 50 美元以内。有个做美妆的卖家照这个方法,在印尼找大学生配本地语言字幕,单条视频播放量跑了 100 多万,带了 300 多单货,“比找头部达人省了至少 10 倍成本”。

 

一定要 “薅平台的羊毛”。

 

现在 TikTok Shop 巴西站对新商家有扶持:前 3 个月免佣金,还送 500 美元的流量包。不少卖家已经开始抢这个红利,有个做 3C 的卖家算过,单佣金减免这一项,初期就能省 2 万多雷亚尔。其实不止 TikTok,Lazada、Shopee 针对新兴市场都有政策,多跟平台招商经理对接,能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想说:出海的核心,是 “把自己当成本地人”

 

三只羊从 “三个月零订单” 到 “东南亚 2500 万”,再到筹备巴西,从来没靠过 “大动作”,而是靠 “把自己当成本地人”—— 知道东南亚人喜欢搞笑内容,就剪幽默切片;知道越南人信本地推荐,就招本地员工做培训;知道巴西合规严,就提前研究法律。

 

这其实也是给所有中小卖家的启示:不用羡慕那些动辄投几百万的大公司,出海不是 “比谁钱多”,而是 “比谁更懂本地”。就像圈里人常说的:“你在国内怎么服务消费者,在海外就怎么服务当地人 —— 只不过换了个语言,换了套规矩而已。”

 

三只羊的路,或许不是最快的,

但对大多数品牌来说,却是最稳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达秘
THE END
达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