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 Shop 9.25新规:低质内容要凉,卖家这样破局
这不仅是平台的“大扫除”,更像是给所有还在靠“批量剪视频、多账号铺量”的卖家泼了盆冷水:短视频电商的“躺赚时代”,是真的结束了。

“摆拍式”凑数视频:只拍商品旋转、手部拆包装,全程没一句有用信息——比如卖餐具的,对着盘子拍10秒特写,既不说材质,也不讲用法,纯纯“无效展示”;
“三无”机械视频:没人脸出镜、没真人配音,全靠文本转语音念参数,比如“这款锅直径28厘米,适合3-4人用”,毫无温度和解读;
“复制粘贴”多账号分发:一套素材改个背景音乐、换个滤镜,就用10个小号发,以为能“广撒网”,其实平台一眼就能识别;
“平移式”跨平台搬运:把国内抖音的爆款视频简单翻译字幕,直接丢去TikTok——比如国内流行的“砍价剧情”,海外用户根本不买账,还会觉得“刻意又尴尬”。
至于处罚,比流量减少更致命的是“信任崩塌”:
轻度违规会让你的视频曝光量砍半,之前能触达10万人,现在可能只剩2万;
要是多次违规,直接封掉电商权限,你之前攒的粉丝、店铺评分全清零,相当于“从头再来”。

早几年短视频电商刚起步时,确实“随便拍拍就能火”——2020年前后,有卖家靠拍“锅铲敲锅”的解压视频,都能带火一款不粘锅。
但现在不一样了:用户刷TikTok的时间久了,审美和需求都在升级,他们要的不是“看到商品”,而是“看到商品能解决我的问题”“看到商品能让我的生活变好看”。
之前那些靠“低质内容铺量”的卖家,其实是在“拉低整个赛道的口碑”——用户刷到10个雷同的锅具视频,最后可能一个都不买,反而对这类商品产生“廉价感”。
现在平台把这些内容清掉,反而能让真正用心做内容的卖家,获得更多流量倾斜。
举个例子:同样是卖锅,之前可能“拍锅转圈”和“拍‘用这口锅做煎蛋不粘’”的视频流量差不多;新规后,后者的优势会更明显——因为它有场景、有价值,用户能直接get到“这口锅好在哪”。

1.抓牢“黄金3 秒”:用开场留住用户
TikTok用户划视频的速度比你想的快,前3秒抓不住人,后面再精彩也没用。
给两个简单好用的开场思路:
痛点前置:卖保温杯的,开场直接拍“冬天刚接的热水,1小时就凉了”,配文案“你是不是也总喝冷掉的咖啡?”,瞬间戳中需求;
反差吸睛:卖收纳盒的,开场拍“乱糟糟的抽屉”,1秒切换“用收纳盒整理后的整齐抽屉”,配合卡点BGM,视觉冲击感拉满。
2.拒绝“简单展示”:让内容有“价值感”
很多卖家陷入一个误区:“我把商品拍清楚就行”,但用户买的不是“商品本身”,是“商品能带来的好处”。
比如卖餐具:
别只拍“这套餐具颜值高”,可以拍“用这套餐具摆盘,普通外卖也能拍出ins风”,突出“提升生活仪式感”;
别只说“这套餐具耐用”,可以拍“用了半年,洗碗机洗了20次,图案还没掉”,用真实场景证明品质。
甚至可以试试“DIY玩法”,比如卖厨房剪刀的,拍“用剪刀剪鸡骨、开坚果、剪蔬菜花”,一个视频展示3种用法,用户会觉得“这把剪刀太实用了”。

3.建个“内容自查表”,别等违规了才后悔
合规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流程”。建议卖家做一张简单的自查表,每条视频发布前对照打勾:
✅有没有真人出镜/真人配音?
✅有没有讲清商品1个核心卖点(比如不粘、省空间)?
✅内容有没有和其他账号重复(尤其是自家小号)?
✅有没有考虑文化差异(比如避免用海外用户不熟悉的梗)?
另外,每周花1小时看TikTok Shop的官方公告,别等政策变了还不知道——比如这次新规,其实3个月前就有“整治低质内容”的风声,提前调整的卖家,现在已经适应得差不多了。
4.重视“互动闭环”:用反馈优化内容与产品
互动不仅能提升账号权重,还能帮卖家找到用户真实需求。比如:
有用户问“这款锅能不能用电磁炉?”,你可以拍一条“用电磁炉测试这款锅”的视频,既解答了问题,又多了一条优质内容;
有用户说“要是有小尺寸就好了”,可以反馈给选品团队,甚至拍“小尺寸锅具的使用场景”,提前预热新品。
互动不仅能提升账号权重,还能让用户觉得“这个品牌在认真听我们说话”,信任感自然就上来了。

之前浙江永康有个厨具品牌,靠拍“多巴胺色系锅具做早餐”的场景化视频,在TikTok火了,产品售价比同类代工产品高30%,还卖得很好——因为用户买的不只是一口锅,还有“用这口锅做出好看早餐的生活方式”。
对卖家来说,与其纠结“怎么不违规”,不如沉下心想“我的内容能给用户带来什么”。毕竟,平台规则会变,但“用户喜欢优质内容”这件事,永远不会变。
后续我们也会持续分享TikTok内容实操案例,想了解更多玩法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一起在跨境赛道上稳扎稳打~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menglar123.com/yy/6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