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以来,TikTok Shop便在账号资质、内容规范与运营行为等维度持续收紧监管,平台规则也持续收紧。
叠加全球出海合规进入倒计时、欧美市场监管颗粒度不断细化的背景,TikTok美国站近期掀起的二次审核浪潮,让大批跨境卖家陷入经营困境。
近期,大批TikTok美国卖家遭遇了平台"二次审核"。
系统要求补充法人信息、营业执照等材料,审核理由几乎一致:"店铺与其他商店存在可疑或异常活动"。
此次平台启动的额外身份验证程序几乎无差别覆盖各类卖家,无论是运营多年的老店铺,还是刚完成注册的新账号,亦或是不同规模的经营主体,均收到了平台通知;令人费解的是,不少仅运营单一店铺的卖家,也莫名触发 “关联风险” 提示。
审核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直接冲击店铺生存。多位受影响卖家反馈,店铺流量短期内暴跌90%以上,订单量被平台严格限制;有卖家因接连收到处罚扣分,账号评分跌至2.5,每日被限单至10单,面临封店风险。这种从流量到订单的全面受限,对依赖平台生存的中小卖家而言堪称致命打击。
这波审核引发的困境在卖家社群中迅速发酵,不少人在看到同行的处罚信息后纷纷留言 “中招”:
有人坦言此前收到类似“罚单”,初期无明显影响,后期却流量断层,申诉也未通过;有人困惑“单个店铺为何被判定关联”;也有人因暂未封店选择观望,却对模糊的处罚边界倍感迷茫。
从平台治理逻辑来看,此次二次审核与TikTok电商强化资质核验、打击违规行为的全球治理方向一致,而在美国市场持续的监管压力下,TikTok的合规管控更显严苛。
看似“无差别”的审核,实则暗藏明确的风控逻辑,从卖家案例中可梳理出三类核心触发场景。
一是信息一致性风险,也是最易触发审核的“雷区”。平台会通过多维度校验判断账户真实性,比如法人姓名与证件信息不匹配、注册地址与EIN地址、账单地址存在冲突,或是IP归属地频繁变动,这些情况都可能被系统判定为“虚构主体”。
这也解释了为何部分新店刚注册不久、尚未运营,就因“信息不一致”或“网络环境异常”被要求验证,因为平台对账户基础信息的合规性核查,已前置到了运营初期。
第二类是合规资质缺失,这也是平台全链路排查的重点。不少卖家因规避审核踩线: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变相销售白酒、模糊标注商品产地、伪装限售类目,这类行为都会被精准识别;部分特殊类目若未提供行业专属资质,商品会直接下架。
正因如此,一些卖家因存在虚拟仓发货等合规问题,收到通知后直接关店;另一些尝试申诉的卖家,也因材料不足被驳回。
第三类是旺季风控升级。临近黑五大促,平台为过滤虚假账户、刷单等欺诈行为,加大了对异常经营的排查力度:若店铺出现24小时点赞量暴涨5倍等流量异常波动,或是商品描述与实际销售不符,都会直接启动人工复核。
面对明确的风控逻辑,消极等待只会错失申诉良机,合规卖家可按三步法高效应对。
第一步是精准自查原因。对照平台要求逐一核查核心维度:确认法人证件清晰且在有效期内、营业执照与经营类目匹配、注册地、账单地等地址信息统一,同时检查账号登录环境是否稳定。
若存在信息不一致,需先修正再提交材料,避免因基础错误浪费申诉机会。
第二步是备齐“材料组合包”。基础材料需包含高清营业执照、关键信息可打码的法人身份证、近3个月水电账单等地址证明;进阶材料可补充仓库租赁合同、采购发票等供应链凭证。
部分卖家反馈,申诉材料越详细,通过率越高。若首次机审未过,可联系平台客户经理(AM)申请人工复核。目前,已有卖家通过完整提交法人信息及供应链证明成功解封。
第三步是牢牢把握申诉窗口期。收到审核通知后,需在3个工作日内提交材料,超时会导致申诉成功率下降60%。若首次机审未通过,可联系客户经理申请人工复核;值得注意的是,连续通过3次平台规则测试的账号,还能使用快速申诉通道,审核响应时间可缩短至12小时内。
从平台治理逻辑来看,此次大规模二审既是黑五大促前的风险前置管控,也是TikTok Shop全球合规战略的延续。作为月活跃用户超10亿的平台,TikTok正通过强化核验提升交易安全性;而在全球电商合规趋严的背景下,这并非 “刻意刁难”,而是行业规范化的必然。
对卖家而言,这既是对过往运营的合规检验,更是抢占合规红利的机遇 —— 随着虚假账号、违规店铺被清退,真正合规的店铺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大促旺季铺路。
在此背景下,11月7日,在中山,由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携手韩国酷澎联合主办「C望蓝海 澎程未来——2026 Coupang新卖家入驻启动大会」,聚焦选品痛点,助力企业对接韩国市场资源,开启出海新程!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