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订单不足100单?超八成卖家陷平台“涨价泥潭”

TikTok Shop下周起将多收一笔费用
单量下滑?是生存逻辑变了
“看似自己当了老板,实际上也还是在给平台打工。” 马来西亚卖家林姐对着后台每月不足 50 单的订单记录叹气,屏幕上还弹出了平台最新的物流费上调通知。
另一边,越南卖家阿辉刚收到店铺关停提醒,他的网店已经 3 个月没接到稳定订单,“感觉好像涨价没有上限呢……”
从菲律宾到马来西亚再到整个东南亚,越来越多电商卖家的心声,拼凑出这个高速发展市场背后的残酷真相:行业红利向头部集中,中小卖家却在成本、竞争、政策的三重挤压下,艰难寻找生存空间。
最先让卖家们感到窒息的,是菲律宾市场接二连三的费用新增。
TikTok Shop菲律宾站将从12 月 1 日起效仿 Shopee 和 Lazada,收取额外的 5 比索“订单处理费”。
https://seller-ph.tiktok.com/university/essay?knowledge_id=6374416701966081&role=1&course_type=1&from=search&identity=1
不久前,9月3日起,Shopee和Lazada已经宣布在菲律宾市场将对每笔订单额外收取5比索的“订单处理费”。这一费用是在现有增值税及交易手续费之外的额外收费,尽管单笔费用看似较低,但对日均订单量较大的卖家而言,累计成本显著增加,引发了卖家群体对利润空间压缩的担忧。
费用在订单成功交付结算时扣除,即便后续订单被退回或退款,该费用也不予退还;仅在订单未成功交付且整单退款时,卖家才能收回全额处理费,部分退款情况下仍不退还。
于是,近期,由在线卖家和小型企业组成的全国性组织“在线创业赋能社区”(ONEC)向菲律宾贸易和工业部提起投诉,指出电商平台未与卖家协商便擅自加价,且现有费用体系已处于高位,固定收取的 5 比索订单处理费对薄利卖家近乎 "釜底抽薪"。
ONEC 提出将收费标准降至 1 比索以下的诉求。同时,ONEC 还对工贸部推出的 “信任标志” 政策表示反对,该标志虽能提供官方背书,但需每年缴费申请,且未来可能从自愿转为强制,将进一步增加卖家运营成本。目前,贸工部计划于明年初审查该政策,确定其注册属性为自愿或强制。
若您有关于菲律宾DTI困扰的问题,欢迎评论区或者进入交流群与各大卖家进行探讨。
小编注意到,近期已有卖家在社群中反馈,平台经理正敦促相关卖家尽快完成菲律宾 DTI 相关办理。针对受该问题困扰的卖家,我们将持续跟进菲律宾政府的政策动态,并在咨询专业人士后,为大家同步后续参考建议。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后续将推出专题跟进报道,及时分享最新进展~
菲律宾市场的费用争议并非个例,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卖家同样深陷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普遍困境。
Milieu Insight 对马来西亚 300 名卖家的调查显示,超过八成卖家月订单量不足 100 单,其中 41% 每月处理订单少于 50 笔,仅靠零散订单维持运营。
具体来看,成本高企与物流短板成为马来西亚卖家的主要痛点。
物流脆弱性尤为突出,超40%卖家曾遭遇货物延迟、包裹丢失或损坏。因物流问题导致销售额下降的卖家占比达37%,四成收到相关差评,32%反馈消费者忠诚度下滑。
从卖家结构来看,马来西亚电商市场呈现 “成熟与年轻并存” 的特点:38% 的卖家拥有三年以上销售经验,46% 的卖家年龄在 25-34 岁之间,且女性卖家占比达 55%,成为女性创业的重要渠道,但有限的订单规模让多数卖家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此外,国际卖家的涌入加剧了市场竞争,42% 的本地卖家对此表示担忧,而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也让 40% 的卖家感到应对乏力。
越南市场则呈现"强者愈强、弱者出局"的马太效应。
Metric 报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Shopee 与 TikTok Shop 保持快速增长,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在激烈的平台竞争下,中小卖家成为牺牲品,超过 8 万家网店因长期无订单被迫关店,能稳定出单的店铺数量大幅减少。
“看到同行一个个关掉店铺,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 胡志明市卖服装的阮氏说。究其原因,还是头部平台的流量和规模优势太明显:中小卖家没钱做推广,没资源谈物流折扣,遇到涨费只能硬扛。
三大平台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让卖家缺乏议价空间。按 GMV 计算,Shopee、Lazada 与 TikTok Shop 已瓜分东南亚绝大多数电商市场份额,卖家难以通过更换平台规避费用。
而平台的收费逻辑背后,是其为争夺市场份额持续加大投入后的成本转嫁,销售佣金、营销费、物流费等杂费的连环上涨,正不断压缩中小卖家的生存空间。
对平台而言,盈利攻坚不应以牺牲中小卖家利益为代价。
TikTok Shop 推出的新卖家订单处理费豁免政策值得借鉴,平台可进一步建立与卖家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将调佣调整提前公示,给予充足缓冲期;同时通过技术优化和规模效应降低自身运营成本,减少对卖家费用的依赖。例如,可针对中小卖家设置差异化佣金费率,避免 "一刀切" 式上涨,保障生态多样性。
在选品端,需摒弃 "什么好卖卖什么" 的思维,转向"卖什么能赚钱",通过差异化竞争对冲成本压力。
此外,行业协会可进一步发挥作用,像菲律宾 ONEC 那样代表卖家发声,与平台、政府协商合理费率标准,维护群体权益。
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但行业的繁荣不能建立在中小卖家的生存困境之上。当平台回归 "服务者" 本质,政府履行监管责任,卖家实现主动转型,才能破解当前的成本挤压困局。
本篇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宣传文案所涉数据和图文信息仅供参考,精准信息以正式批文或签约文件为准。我们尊重创作,也注重分享。转发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偏差与谬误,请联系修改或删除;用户使用或无法使用本公众号平台传递的信息所造成的所有直接或间接损失,本公众号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部分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menglar123.com/yy/76391.html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