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TikTok Shop的全球化叙事思考

描述文字
本篇是我看全球化的第一篇,也是本公众号的第一篇,既然是第一篇,希望从好的公司开始,从TikTok Shop开始,即便内容还很简陋,也希望能共享出来,带来更多的启发和讨论;

一、相关主要时间线梳理
  • 2012年3月,张一鸣在北京创立字节跳动,此前张一鸣已经经历过多次创业;
  • 2012年8月,字节跳动推出首款产品“今日头条”,最大的变动来自于对移动化的适配和推荐算法的应用,使其打败传统靠人工运营的媒体;
  • 2016年9月,字节跳动推出“抖音”,虽然推出时间晚于快手以及腾讯早期的微视等,但依靠算法的应用、内容运营体系的搭建和商业化的生态,获得了莫大的成功,抖音带领下的短视频行业后来的发展也远超绝大多数人的预期;
  • 2017年8月,抖音推出面向全球的TikTok,而在此之前,今日头条已经在国际化的征程中了,2015年8月其国际版Topbuzz就已经上线;可见字节跳动和张一鸣对国际化的思考和实践是相当早就开始的;
  • 在2017年底时,抖音已经开始有了购物车、购物袋等,挂着其他电商的链接,而演变到了2020年6月,抖音正式将电商作为战略级业务,开始大力投入;
  • 2021年Q4,在国内电商的影响带动和海外的研究论证后,TikTok Shop在印尼、英国等优先尝试,而后逐渐发展到更多国家;
  • 到目前来说,抖音电商的GMV规模在25年预期达到4万亿人民币左右;而在海外,TikTok Shop发展最有成效的市场是东南亚,25年预期GMV将达到500亿美元左右,其他市场如美国等只有100余亿美元,参照各区域的GDP和社零,也可以看到东南亚的体量是很可观的;

二、TikTok Shop的轮廓
对于东南亚,对于海外的每个区域,一个常识就是,每个区域都是有其本地化特征的,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识别到这些本地化特征一定是做好业务最必要的信息,但放在更大的维度来看,这些其实都不应该是我们判断长期发展的核心,所以我更希望从这个业务的轮廓去谈;
当然有人可能不想跳过,我简单说下,只说东南亚的本地特征是什么?甚至应该更具象到每个东南亚国家的本地特征是什么?
稍作了解之后,最直接的答案就是穆斯林要求的审核管理要求、基本都是5千美元左右的人均GDP、重点都市驱动了经济和消费发展、基建来说,不止东南亚,全球都很难跟中国去比较;
这些都是现状,适应即可,对我们判断长期发展来说,干系并不很大;
TikTok Shop的本质是什么?应该评判什么?
我认为,TikTok Shop的本质,还是优秀的新零售模式的国际化;
如果是中国制造的出海,made in China早就遍布全球了,早在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就已经充分认识到,最大的发展战略机遇是做好中国制造的出口,在加入WTO、继续改革开放的助推下,中国在2009年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物美价廉、品类全面成为主要标签;
TikTok Shop本身是电商,从属于零售,本质都是为了完成货品的高效买卖匹配,而历史上最高效的零售渠道案例很多,有西尔斯百货、有沃尔玛、有阿尔迪;而中国电商作为一股极大的创新力量,在中国制造、中国互联网、中国统一大市场的三大要素土壤上,创造了丰富的新物种,品类目录电商、内容电商、社交电商、SKU运营电商、即时电商、团购电商,并结合不同的物流、货品等的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演绎;
而TikTok Shop天然是在内容的影响和扶持下成长起来的,生来就有流量灌溉,成长优势也是伴随流量优势,这也是字节跳动的巨量的正确出口之一;其模式的创新性主要在于,更好的结合了内容和电商,改变了过往两者的分裂局面,这不并不是容易之事,字节跳动可以说是相当少有的具备了两方能力的公司,腾讯、阿里、Google等都有过很多的尝试,但最终都宣告失败,最大的问题还是内容运营和电商运营两者的难以协调一致,无论是图文内容还是社交分享,在结合电商时都看起来像是挂在上面的狗皮膏药,而单独做出来的电商平台又不具备零售的高效率,灌进去的流量又很难接得住,最后只能在两方团队的扯皮中消耗离场;
字节跳动怎么协调好内容和电商的?在我看来,有几个关键点:
  • 内容本身已具备了极强的粘性和广大的用户基数,用户稳得住是一切的基础,这是开始的地方,也是最根本的宝矿;
  • 用户的深入互动带来了全面的数据积累,这也是数字化平台相对传统零售的第一大模式变化的基础,可以对用户有深入、全面、可量化、可追踪、可验证的数据观察,有了解才有效率提升的潜力,这是矿石;
  • 数据分析和推荐算法是最大的冶炼之法,有了数据才能迭代出好策略和好算法,有了好策略和好算法才能让数据价值更加凸显;
  • 这些矿炼出来到底是做什么?当然我们直接可以说的就是电商、广告,但这样的说法未免过于粗犷,实际不算是回答;这里就是字节跳动的电商的第二大模式变化,对内容应该在电商里发挥什么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内容应该在电商购买的过程中起到更有效的推荐、种菜的效果;这一点稍微展开:
人的需求产生,有一个很简洁的模型是需求三角;人为什么会出现购物的行为?需要本身想买东西(产生缺乏感)、看到电商的产品(有目标物)、能够买得起(能力够得着);传统电商的功课第一是给到全面的目标物,第二是做各种各样的优惠方案,还是在目标物和能力层面下功夫,这两个功课做得好,也会一定程度的增加缺乏感;但字节依靠大量的内容可以做到的事情是,刺激大家感知到更多的缺乏感(根植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在给到目标物时给到更详细的方案,让大家确实感觉到这个方案能填补缺乏感;
在这个过程中:
  1. 推荐算法的作用仍然很重要,让大家感觉到方案是自己需要的,而不是没有兴趣的,毕竟比用户已经产生缺乏感了再去购买多了一个环节,对推荐算法的准确性要求很高;
  2. 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大家如果进入一个直播间去购物,实质更类似于进入一个超市去逛,看到好的就买买,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购物行为,一旦形成习惯,这个直播间就立住了;大家如果是短视频看到电商产品,更像是看到了媒体软广硬广,对推荐的准确性要求也就更高,对不同产品和销售阶段的适应性不同,广告运营策略也不同,更直观的案例是路边的大广告牌卖饮料,天天看,说不准哪天就愿意买了,有广告刺激本身的作用、也有持续广告运营的作用;
  3. 有了前端的卖货的直播间和短视频,后端也需要有充足的货品支撑,有研发优化平台体验,需要有一整套的物流、支付等解决方案支撑,避免产生负向的体验;如果放在2005年,这是个天大的难事,但中国电商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34%左右,人才众多,物流、支付等都有相对成熟的电商基础设施,对一个大公司要接入这些方案是相对容易很多了的;
在短视频、直播越发成为大家生活的基础习惯时,当算法推荐越来越准确时,当商品、物流、支付的社会供应越来越发达时,可以想见,字节跳动的这一电商模式将成为区别于其他电商的一股新力量,而且在字节跳动的全球化故事下,也可以顺利展开;

三、在东南亚的实践进程
还是从TikTok Shop在东南亚的几个事件来先做基础的了解:
  • 2021年2月,TikTok Shop正式在印尼上线,开启直播电商模式;
  • 2022年4月,TikTok Shop开放泰国、越南、马来、菲律宾业务;
  • 2023年9月,印尼政府提出社交电商禁令,封禁TikTok Shop,后续TikTok收购Tokopedia得以重启印尼业务;
  • 2024年上半年,TikTok Shop东南亚业务策略调整,减少低价补贴,裁剪冗员,但仍保持一定的增速,同时2024年也更多投入资源倾斜在美国市场,但最终成效并不佳;
  • 2024年到年底,TikTok Shop的业务思考越发清晰,东南亚业务在轻装上阵后继续增加投入、完善自身投入,从2024年底到现在保持在新一轮的高增长中;
在这些变化中,结合我先前的叙述,值得关注的关键点包括:
1)产品和技术推向全球化;
2)组织适应全球化;
3)先进业务模式的全球化扩散;
在东南亚,TikTok Shop在每一方面都经历着显而易见的问题,但也体现出快速的迭代,时间是有利的;
1)产品和技术推向全球化——主要面临用户不足、数据较少的问题,通过大力买量和做好本地运营可以解决;
2)组织适应全球化——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这里并不涉及人种优劣,也不涉及说温带的人就比热带的人绝对更优秀,但每家公司形成的企业文化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要在字节跳动的体系里做出事情,文化上也必须匹配其快速迭代、始终创业的特征,而在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下,筛选出其需要的人才是完全满足要求的,而在海外,本身社会文化和工作习惯就有不同,经历过互联网大浪淘沙的人才更少,所以至少最初的阶段要靠中国人才的溢出去支撑业务发展,带动本土员工在文化上进一步适应;这里的冲突矛盾不断,管理难题总是有的,在实践中的摩擦很多,但我认为对大公司一定是解决得掉的,需要的就是愿意投入心力去解决;
3)先进业务模式的全球化扩散——这要结合前面提到的推荐算法、直播和短视频电商、电商基础设施去考虑的;
推荐算法,还是和第一点说得一样,用户积累、数据积累去解决;
直播和短视频电商,其实相对效果更直接、更稳定的是直播电商,这也是一个很高效的推荐模式;直播电商的要素是主播、选品,有一个直接的数据可以对比下,中国抖音电商的直播电商贡献约7成左右,而TikTok Shop东南亚整体约4成,美国则只有2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实质还是主播层面的差异,好的主播可以直接带动生态的成长,中国是发展最久的,有大量的MCN公司、大量的人前仆后继投入,而在东南亚、美国,还没有形成这样的生态,还需要培养,尤其美国培养的难度更大,抖音电商月入5千以上的主播只占比5%左右,月入5千对中国的广泛人口(平均月可支配收入约3500元左右)来说,还是能够保障基础的收入,而且有机会搏一搏,而在美国,月均可支配收入约5500美元,约4万元,在以电商GMV抽佣的体系下,现有的转化率实际很难支撑主播有这样的收入,吸引力相对有限;而且特别点的是,东南亚的主播不够了,可以靠中国的人去扩充,而美国的主播不够,很难靠黄种人去假装;
电商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时间可以去消化掉,影响的只是各个国家发展节奏的问题;
商家本身都是中国的为主,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实际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家,主要平台给到赚钱的基础,自然会迁移过去;
物流是现在多数人的焦虑所在,国内的物流已经多年卷到极高的服务水平,而要在海外复制,甚至可以说是很难做到的,光是人口密度、高速路网、劳工法规等都非常不一样,但只要电商在增长、物流的投资就会持续,总会有可以算账的模型出来,物流商的发展也促进整个链条的受益,中国人也已经将国内快递的经验带到了海外并在本土落地;

TikTok Shop拥有的直播和短视频电商是其他电商都难以轻松复制的,可以想见其也将收获稳定的增长,用户习惯的培育和整个电商生态的培育都将有利于这个过程的迭代;
相应的,Shopee、Temu也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面培育用户、塑造优势,这个过程将是一个延续十年的成长主题,各家都在排兵布阵,都在让自己的绝对优势进一步放大;我相信电商,尤其全球化电商是一个超级大的生态,可以容纳很多物种,尤其现在看下来,TikTok Shop要走的路径和其他家的路径并不一样;我也相信,电商是一个规模生意、成本生意,大的综合性公司一定是获取最大的机会,区域化的、垂直品类的生意虽然也有一定的利基市场,但在如此巨大的电商化浪潮下,大平台才是我们的核心关注点。
达秘
THE END
达秘